匪谖

不定期爬墙ing

大明·李秉和崔恭二三事

为什么之前消失了呢?开学太忙了……

大概这篇文章也是学校有关延伸……

主要就是一段历朝历代都很常见的,甚至算不上诡谲的官场斗争。主角是李秉和崔恭,灵感来自于魔都一模语文某区的卷子上一篇文言文阅读“崔恭字克让”。

————————分割君————————

先介绍一下研究这两个人原因。

选段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节,前面都很普通,讲崔恭这个人正统元年进士,当了几年户部主事,在明朝赫赫有名的三杨之一杨溥的举荐下外放莱州知府,能力挺强,好到什么程度呢,记载说:

“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这个有为青年仕途也很顺,堪称考人物传记几乎专挑郑燮方孝孺这类清官烈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一股清流。

然后问题就来了……

『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这里李秉第一次出现就被抢了差事废了政令……

同桌:“你看这个李秉太没面子了,他肯定恨死崔恭了。”

我:“是哦。”

在好(八)奇(卦)心(欲)的驱使下,由于后面找不到任何与李秉有关的内容,所以分别找了李秉和崔恭的传记。

于是发现问题它变得大发了……

—————这里是分割线君—————

大概是为了不影响吾辈考生考试中的心情(阴暗的政治斗争什么的……),明史的确有一段内容被和谐了,如下:

『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虽然和前面的事无关……但明显崔恭很出息啊,直接接盘李秉的官位,这梁子可就结大了诶。不过,鉴于之前未删减部分有讲到崔恭任吏部左侍郎,所以该同学是正常升迁补缺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你看世界还是如此和谐美好……

才怪。

(我不听我不听没有找到小八卦我就是不高兴不高兴)

本着以上心情,我继续查李秉,企图找到蛛丝马迹。

然后就震惊了……

《明史·李秉传》:“左侍郎崔恭以久次当得尚书,而秉得之,颇不平。”

看吧看吧果然有问题。

继续读下去,令人扼腕。

原文比较冗杂,概括一下说,李秉在上任吏部尚书去位时任宣大总督,直接调入京授吏部尚书,当然就挡了左侍郎崔恭的青云路。

而李秉此人一向以正直耿介出名,在户部、宣大、江南任职时就弹劾过许多贪扣军饷、侵占民田、尸位素餐的官员,得罪了很多人。

此次担任管人事的吏部尚书,自然也不遗余力。削减监生名额,罢黜冗官庸官。

罢黜的这帮人里,不少是朝臣的乡党。

这下,李秉把大半个朝廷都得罪了。

大理卿王概上书列举李秉十二条罪状,皇帝被惹恼。廷议之时,崔恭落井下石,指认李秉“劝之不听”,又扣上专权之名。

于是下诏狱。

然而,那些处心积虑地罗织的罪名竟找不到一点证据。

汇集京城等待春闱的天下举子愤然,李公正名天下咸知,愿罢试为其请命。

深孚众望的吏部尚书终于被释放,仅仅受了皇帝一番斥责。然而这官,是无论如何做不下去了。

归乡出城,十里相送,有泣下者。

『秉去,恭遂为尚书。』

—————————分割————————

默然良久。

而二人之后的人生轨迹更是无奈。

『(秉)家居二十年,中外荐疏十余上,竟不起。弘治二年卒。』

『(恭)越五月,母丧归。服除,起南京吏部……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                                         

这两人,同年进士,都算得上是有治国之才,生活在明朝还算太平的岁月里,却又何其不同。
也许崔恭是真的太顺了,所以会在乍然被阻碍后心生不满,以至违背自己的良心。至少我不认为这个为官为民,能力出众的人会耽于官场里的勾心斗角,他兴许后悔过罢?
而李秉,他的刚正也许来源于在宣大的经历。亲临边境,深知百姓疾苦的他涵养了这股浩然之气,可进退从容的背后大概也有愤懑。
而他的故事也是最能赞颂他本人的。
附于后,有删节。

———————————分割——————————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授延平推官。……
徵入都察院理刑,将授御史……寻改户部主事。
景帝立,进郎中。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 ……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
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自请专擅罪,帝以为识体。
天顺初,罢巡抚官,改督江南粮储…… 御史李周等左迁,秉疏救。帝怒,将罪之。会廷议复设巡抚,大臣荐秉才,遂命巡抚大同。……帝责秉专擅,徵下诏狱。……斥为民。居三年,用阁臣荐,起故官,莅南京都察院。
宪宗立,进右副都御史,复抚宣府。数月,召拜左都御史。 成化改元,掌大计,黜罢贪残,倍于其旧。明年秋,命整饬辽东抵大同边备。至即劾镇守中官李良、总兵武安侯郑宏失律罪,出都指挥裴显于狱,举指挥崔胜、傅海等,击敌凤皇山。捷闻,玺书嘉劳。秉乃往巡视宣府、大同,更将帅,申军令而还。未几,命为总督,与武清伯赵辅分五道出塞,大捷。帝劳以羊酒,赐麒麟服,加太子少保。
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秉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
左侍郎崔恭以久次当得尚书,而秉得之,颇不平。右侍郎尹旻尝学于秉,秉初用其言,既而疏之。侍读彭华附中贵,数以私干秉,秉不听。胥怨秉。……
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而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下廷议。恭、旻辄言“吾两人谏之不听”,刑部尚书陆瑜等附会二人意为奏。帝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仁。
……
命彦庄指秉所结御史,不能对。久之,以璧等三人名上,遂俱下诏狱,出之外。陵等实良吏,有名,以谗黜,众议不平。
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辨。
时天下举子方会试集都下,奋骂曰:“李公天下正人,为奸邪所诬。若罪李公,愿罢我辈试以赎。”及帝薄责秉,乃已。秉行,官属饯送,皆欷歔,有泣下者。秉慷慨揖诸人,登车而去。
秉去,恭遂为尚书。
秉诚心直道。夷险一节,与王竑并负重望。家居二十年,中外荐疏十余上,竟不起。弘治二年卒。赠太子太保。后谥襄敏。

评论

热度(4)